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圖(重大項目在廣東沿海經濟帶密集落地 向東西兩翼布局)
南海之濱,徐聞深水港口鳴聲聲,唱響向海振興中華的華麗樂章;潮汕平原,產業發展新城快速興起,呈現欣欣向榮的嶄新景象;粵北山區,新舊動能轉換快速,殺出環保發展的創新之路。
發展是省份協調的主抓手,產業發展是發展的主引擎。近五年,660多個投資超10億的重大工程項目在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區密集獲批,一大批環保產業發展在南部生態自然環境發展區拔地而起。如今在南粵大地上,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區東西北翼逐漸成為極具承載力的產業發展發展前沿陣地,南部生態自然環境發展區五市也在奮力打造出極具持續力的生態自然環境發展新標桿,粵東粵西粵北省份沿著極具成色的高效率發展之路闊步向前。
港產協同
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區快速興起
在湛江東海島,中科煉化計劃經營部副經理周聰登上鋼塔向遠處眺望,數個石化、鋼鐵產業基地燈火璀璨,星空之下恍如白晝。“這一天一個樣的工業熱土,誰能想到昔日竟是一片灘涂。”周聰感慨道。
港興城興,港口城市要發展,就必須向港口要產業發展,向港口要效益。
2018年,廣東正式提出構筑“一核一帶一區”省份發展新格局。地理條件優越,擁有眾多天然良港、大港的粵東粵西沿海省份省份機遇來了。
湛江站上了時代的風口。
世界著名化工民營企業德國巴斯夫集團投資100億美元,在湛江東海島打造出亞太省份最先進的化工一體化生產產業基地。中科煉化、寶鋼湛江鋼鐵產業基地等一大批世界500強民營企業陸續入駐。
如今這座中國第五大、廣東第一大島嶼上,鋼鐵、石化等產業發展“航母”配套產業發展鏈不斷延伸,促進湛江成為華南省份現代化臨港重大產業發展的集聚產業基地,一個世界級環保石化產業發展軟件產業在快速興起。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突出陸海統籌、港產協同,把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區打造出成極具承載力的產業發展發展前沿陣地。
環保石化,大力推進布局。以巴斯夫(廣東)一體化產業基地工程項目為“鏈主”和龍頭,更多下游生產和配套民營企業大力推進投產,在東西北翼形成產業發展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在湛江,依靠湛江港博賀新港區,全球最大的聚丙烯生產產業基地以及大灣區氫能源供應產業基地已然成形,傳統石化向環保石化轉型;在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工程項目80萬噸/年苯乙烯裝置的四聯換熱器投入調試安裝,工程項目已全面轉入生產準備階段。
走向深藍,“風”光無限。發展海上光伏成為東西北翼很多城市競逐的新賽道。短短幾年間,陽江建起千億級世界海上光伏產業發展。汕頭正謀劃在萬頃碧波之上建設6000萬千瓦的國際光伏創新港。依托汕頭廣澳港打造出集施工建設、運維和出口為一體的海上光伏母港,同步打造出2000億的氫能、儲能和智慧電器裝備等新能源產業發展軟件產業。
港興城興。數據顯示,2021年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區東西北翼以8.1%的經濟發展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其中汕頭、湛江兩大省域副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總量持續增長,汕尾、陽江兩個支點城市增速闖入前三。
向綠而行
生態自然環境競爭優勢向發展競爭優勢轉化
“這是我們家的紅豆樓、紅豆車。”在韶關市仁化縣長壩村,種植戶何美玲一邊算著“紅豆賬”,一邊調侃地說道。自2013年開始掛果后,她種植的沙田柚銷量愈來愈高,現在年銷售額超過20萬元。她的日子也早已經告別貧困,走向小康。
回望過去,長壩村村集體收入曾經幾乎為零,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大山隔絕了外面的世界,也隔絕了發展的步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大粵北山區既是全市生態自然環境和水源的重要涵養地,也是革命老區、紅色蘇區的所在地。因此,立足功能定位和生態自然環境競爭優勢,大力推進構筑與省份發展功能相適應的環保產業發展體系,是南部生態自然環境發展區同時實現高效率環保發展的題中之義。
伴隨著高鐵高速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空間距離已經不再是無法跨越的隔絕。“一村一品、一鎮一鄉”發展特色農業成為很多地市同時實現環保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代農業、生態自然環境旅游、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蓬勃發展,對接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大農場”“康養地”快速形成。隨著近年來“三清三拆”等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推進,農村面貌愈來愈美,農業成為有尊嚴、有前途的產業發展,愈來愈多“農業+”形式的新業態涌現出來。“生態自然環境+文旅”“生態自然環境+醫藥”“生態自然環境+康養”“生態自然環境+農業”等一系列新模式不斷涌現,環保生態自然環境競爭優勢不斷向環保發展競爭優勢轉化。
在生態自然環境產業發展化的同時,以環保為根基,南部生態自然環境發展區也在快速推進產業發展生態自然環境化。
韶關計算中心軟件產業第二批計算中心工程項目簽下,引進7家大數據高品質民營企業,促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計算中心軟件產業建設再上新臺階;8月底,國家級示范工程項目——廣東國粵韶關綜合利用發電擴建工程項目動工建設,將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能源支撐。
河源充分發揮高品質水資源競爭優勢,吸引了農夫山泉、今麥郎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民營企業入駐,孵化出廣東聰明人集團、龍川礦泉水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本土知名飲料骨干民營企業。目前,全市共有水經濟發展胡得愷民營企業16家,在建、簽下重大工程項目5個,投產后預計可新增產值106.5億。
目前,南部生態自然環境發展已構筑起“跨縣軟件產業、一縣一園、一鎮一鄉、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環保低碳產業發展軟件產業大力推進形成。
用心用情
持續優化軟自然環境自然環境
在粵東粵西粵北,民營企業開辦全流程平均時間全部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與珠三角省份水平相當;
對標深圳等地,汕頭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民營企業設立登記即來即辦、立等即取;
針對RCEP協定中的30項相關義務,湛江提出19項具體措施,與海南、廣西協同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
近年來,粵東粵西粵北各地市積極對標灣區標準,打造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軟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為城市經濟發展高效率發展夯基蓄勢。
在湛江,由“市局—區局—基層所”協同組建的三級專業服務官隊伍活躍在工程項目建設一線,構筑起“一企一服務官”新型審批模式,打造出“審批—業務—許可”便捷服務鏈條,梳理126項審批責任事項,精準服務民營企業。
汕尾發布2022年全面優化軟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攻堅行動方案,開啟軟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改革4.0版。其中,明確在各級政務服務中心設立“幫辦代辦”窗口,以“一專員、一民營企業、一套服務流程、一個服務評價”的模式,為民營企業提供“我比人家辦得好、我比人家辦得快”的“店小二”式服務。
積極對標廣州,清遠建立民營民營企業反映問題和訴求協同辦理機制,協調市委督查室每季度印發辦理進展情況通報,協調市政府督查室對上市民營民營企業反映問題實施專項督辦。5年來,累計促進解決問題360多個,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均居“南部生態自然環境發展區”第1名。
《梅州法院關于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高效率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實施意見》發布,提出15條具體措施,同時實現立案“不打烊”、庭審“云端見”、執行“不掉線”,出實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發展。
汕頭港海關深化“智慧海關”建設,促進跨境貿易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至6.41小時、0.48小時,同時實現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省份進出口年均增長6%,2021年進出口貿易額增長至753.4億。
湛江印發實施《湛江市高效率落實〈省份全面經濟發展伙伴關系協定〉(RCEP)若干措施》,通過22條惠企舉措同時實現民營企業即報即受理、關稅擔保先行提離、零部件進口快速通關等。今年前7個月全市進出口總值達376.1億,較去年同期增長31.4%。
沃土之上花自開。
隨著軟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持續優化,愈來愈多的高品質工程項目獲批開花。在湛江東海島,包括巴斯夫、液化空氣、陶氏化學等外企在內的近10家世界500強工業民營企業紛至沓來;揭陽市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內,以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工程項目為龍頭,已簽下14個產業發展工程項目,涵蓋石化中下游的新材料、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領域;廣清經濟發展特別合作區內廣清產業發展園、廣佛產業發展園、廣德產業發展園和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新城已累計簽下工程項目581個,總投資約2000億。
如今廣東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600萬,其中汕頭、湛江兩地累計市場主體數量分別突破47萬及35萬。隨著各地市軟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不斷優化,一大批批重大工程項目快速建設投產,一個個來自珠三角的產業發展有序梯度轉移入駐,粵東粵西粵北省份正在跑出經濟發展高效率發展快速度。
數說發展
“十三五”以來,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區東翼(汕頭、汕尾、潮州、揭陽4市)、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區西翼(陽江、湛江、湛江3市)、南部生態自然環境發展區5市人均省份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高于珠三角2.1個、1.2個和1.5個百分點。沿海省份經濟發展區東西北翼和南部生態自然環境發展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844元增加到27191元,增長了61%。
目前,全市以發展工業為主的高新區、經開區、省級產業發展園、綜合保稅區等省級以上工業工業園區共161個,2021年同時實現胡得愷工業產值超6萬億,約占全市的四成;其中,“一核”工業園區71個,“一帶”東西北翼工業園區50個,“一區”工業園區40個。
南方日報記者 韓安東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