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巧手磨咖啡、做糖葫蘆串、疊衣服;機器狗在場館內奔跑、翻跟頭,人得給它“讓道”;機械外骨骼讓人們爬樓、登山如履平地;有溫度的“人形機器人”成為家庭理療師、情感陪伴者……在近日召開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220家國內外知名機器人企業,集中展示了上千件產品。
本次大會以“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為主題,開幕式上,中國電子學會牽頭發布了“2025人形機器人十大潛力應用場景”,包括工業通用操作、汽車制造、3C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電力生產、安全應急、商業服務、家居服務、農業生產,都是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場景。
大會上,有人關心這些機器人可以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定價怎么樣,消費者是否能負擔?還有多久才能真正用上機器人“管家”?帶著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探訪了多家機器人企業的展臺及其負責人。
“清晨,S1在展位準備好營養早餐,隨后為主人高效整理行裝,出行準備一氣呵成;晚上,S1走進‘漆扇工坊’,與參觀者共同創作非遺漆扇,7自由度的靈巧雙臂可出色完成與觀眾共同倒顏料、配顏料、給扇子上色等藝術創作……”走進星塵智能(深圳)有限公司的展臺,可在其三大沉浸式體驗和展示區直觀看到,最新推出的“Astribot S1”機器人如何應用于居家服務。
上海優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大會上展出了Wanda2.0與Wanda3.0兩款服務機器人。在其展臺的6個應用場景展區,展示著機器人打鼓演奏、射箭、廚房清潔等技能。其中,Wanda2.0主要執行要求穩定控制和高重復性的任務,如定點射箭、按節奏打鼓;Wanda3.0則用于演示在特定空間內執行多步驟、較復雜流程的任務,如冰淇淋制作。
優理奇首席執行官楊豐瑜表示,企業平均半年更新一代產品,“來之前已經沒有任何庫存了”。
除了提供服務,機器人還要提供情緒價值?
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韓深任認為:“如果真的要考慮情緒價值的話,首先它不能是個機器,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開始去做人形機器人。”該企業的“仿生人”,基本上能模仿人80%的表情。
在對面的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臺,映入眼簾的是形似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大白”的機器人,一群觀眾正在親密地撫摸“它”,認真地觀察著“它”的表情、動作。
該展臺工作人員劉倩楠介紹:“這是我們最新推出的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備‘可觸摸’特性的全尺寸人形Care-bot GR-3,能為用戶帶來柔和親近的視覺與觸覺體驗。”
“機器人一定要服務于人、賦能于人。”今年正好是傅利葉創立十周年,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顧捷在8月11日的大會主論壇上,進行了題為“做‘有溫度的’具身智能”的演講。他認為:“技術本身要不斷創新,產品版圖才能不斷擴展,應用于不同的場景。并且,技術一定要有現實可及性,有現實應用場景,才能夠商品化。”
從2020年開始,傅利葉“立項”開始做人形機器人,人機交互領域隨之拓展。“當大模型出現之后,我們發現機器人對話的能力開始凸顯,能夠跟觸覺、聽覺、視覺交互融合在一起。”
他認為,未來的智能體一定是能夠融合多感官的數據輸入,能夠跟人之間越來越自然、主動地進行交互,而不單單是被動地去執行某些指令,“比如說當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應該跟他怎么做一些交互;心情好的時候,做什么樣的交互”。
大會上,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首款消費級產品——VIATRIX增程動力外骨骼機器人,面向場景主要為登山、跑步、騎行或者健身等,通過傳感器感知、電機毫米級響應等,可以幫助運動者做功能性的增強與代償。
據傲鯊智能市場合伙人、董事張華觀察,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展示的機器人可分為三大類——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特種類專用機器人和服務類可穿戴機器人。他認為,“外骨骼機器人的市場落地,可能相對于人形機器人、專用機器人會更快,它未來會像家庭標配的車和手機一樣成為生活必備”。
同樣關注銀發經濟領域的北京大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其展臺位于智慧康養展區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現場有觀眾在體驗其輔助行走的“外骨骼設備”,一位老奶奶正向工作人員咨詢“穿上重不重”等問題。
此前,大艾機器人創始人帥梅曾表示:“從醫療康復場景到消費場景,我們已布局醫療康復和增強型兩大外骨骼機器人板塊,價格從百萬級降到萬元甚至千元級別,已服務全國數百家康復機構與數十萬人群。”
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CEO王興興認為,讓人形機器人干活、在更多場景落地,需要迎接更大的技術突破。“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硬件是夠用的,雖然還不夠好,需要在更大規模、更低成本、更高可靠性上進行完善。但更重要的是,大模型還沒有達到階段性突破的臨界點。”王興興說。
被問及“人形機器人什么時候會迎來大規模應用”等問題時,王興興表示:“目前有點像ChatGPT出來前1-3年的時間,大家已經發現了類似的方向與技術路線,但沒人把它做出來。”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 記者 樊未晨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