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楓橋經驗”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海南海口施茶村搭建“鄉賢說事”平臺 推動矛盾就地化解
近年來,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施茶村黨支部創新基層信訪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鄉賢作用,通過“鄉賢說事”平臺,推進村莊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有效化解村民鄰里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2022年11月16日鄉賢傾聽百姓家長里短并進行法治宣傳
創新傳承:“鄉賢說事”有了新機制
過去,施茶村因石頭多土地少,土地糾紛不斷;加上村民大多貧窮,鄰里間雞毛蒜皮的矛盾不時發生。
自2018年始,施茶村將鄉賢調解的傳統創新發展,牽頭成立了村“鄉賢說事團”,共有鄉賢成員16人,每個自然村有1-2名,大多為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老政法干警、老村干部、老黨員等。村專職調解員、黨員王建平被推選為鄉賢協會會長,并創立“鄉賢公約”準則,自覺踐行“收集村情民意,反饋群眾意見,協調鄰里糾紛,促進鄉村和諧”的職責;構建“鄉賢說事”工作機制,設置專門鄉賢說事室,每周二、五固定在村調委會值班,接訪有訴求和困惑的群眾上門說事。在說事調解過程中,群眾也可以選擇自己較為信任的“鄉賢”介入。
每位“鄉賢”都是協調員,他們從村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入手,與當事雙方邊聊天、邊講情理法,一件件磕磕絆絆的小事就這樣在隨和的氛圍中化解。由于鄉賢大多知曉村里諸如土地的歷史淵源、人情世故、家長里短等,尊重風俗、遵守法律、兼顧情理,調解結果群眾普遍滿意,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
2022年5月9日鄉賢現場調解王某雄與王某義地界不清問題
2022年5月9日,村民王某雄向鄉賢王建平反映:其與建新村委會昌道村王某義有一塊林地因是荒山沒有土地確權存在土地界線糾紛,并多次尋找王某義協商,一直未達成協議。王建平立即走訪并詳細詢問該矛盾產生的緣由及經過,了解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村小組劃撥荒山、坡地時未明確土地面積,且無明顯土地界線,幾經變遷,從而引起土地爭議。雙方爭執不休,互不退讓,甚至不愿意面對面交談。
對此,王建平采取“一對一”調解法,并以法律為突破口深入淺出地為當事人釋明《農村土地承包法》,且表示作為爭議地塊,無法使用對于雙方來說都是損失。同時,從情理出發,先后多次到兩家做工作,動員雙方各讓一步。最終,雙方握手言和,達成一致意見并用火山石壘起分界線。
主動下訪:家長里短中化糾紛
除了值守鄉賢說事室、坐等村民前來反映問題外,施茶村的鄉賢們經常在茶余飯后深入到村民中間,和村民拉家常,一旦發現可能演變成矛盾糾紛的鄉鄰拌嘴,就記錄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并主動上門了解雙方當事人的想法和訴求,然后面對面做思想工作,必要時,召集雙方當事人坐下來協商調解。
2022年9月13日鄉賢協助民警調解施茶村委會春藏村鄰里糾紛
2022年9月13日施茶村委會春藏村發生了一樁鄰里糾紛,村民對民警的調解不認可。鄉賢王建平主動到現場協助調解,了解到事情的起因是村民陳某利使用火山石壘起一道短墻,致使其他村民通行不便,從而引發鄰里糾紛。憑借地熟、人熟以及鄉親們信任的優勢,王建平找準矛盾切入點,對當事人進行教育。最終陳某利同意拆除障礙物,獲得現場鄉鄰的好評。
“主動深入村民中間,變村民上訪為鄉賢‘下訪’,這些隨時隨地的調解,越早解決越不致引發大矛盾。”施茶村黨委書記、鄉賢洪義乾介紹,該村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戰斗堡壘作用,認真貫徹落實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制度,以“黨員+鄉賢”為模式的矛盾糾紛網格化管理體系為基礎,堅持普遍排查與重點排查、日常排查和重點時期專項排查相結合,堅持做到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處置、早預防,將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解決在一線、化解在基層。
施茶村鄉賢結合本地民俗活動,利用海南八音宣傳信訪工作
村民上訪變成鄉賢“下訪”,將事后調解變成事前調解,鄉賢走東家、訪西家,用法理、人情、世故、鄉俗、村規,不厭其煩地幫鄉親們排解著紛爭和糾結,有效避免了信訪矛盾的積聚和事態惡化,做到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
介紹,自2018年初以來,施茶村全村矛盾糾紛逐年下降,5年來通過“鄉賢說事”及時化解矛盾糾紛29起,且調解率100%。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