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厄瓜多爾最大蝦類出口商之一 Omarsa 的首席執行官 Sandro Coglitore 表示,厄瓜多爾白蝦即使先被運往亞洲進行剝殼加工,再出口至美國,依然可以按照美國分配給厄瓜多爾的較低關稅水平進口。
Coglitore 在荷蘭烏得勒支舉行的全球蝦類論壇(GSF)期間對媒體表示,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推行的所謂“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是根據原材料的來源國來確定的。單純的“剝殼”加工不足以構成“實質性改變”,因此不會改變適用的關稅稅率。
目前,美國對厄瓜多爾白蝦征收的關稅為 15%,并附加 3.9% 的反傾銷稅(AD),但并未受到任何反補貼稅(CVD)。
相比之下,美國進口印度白蝦則需繳納 58.26% 的總關稅:其中包括 50% 對等關稅、2.49% 反傾銷稅及 5.77% 反補貼稅。
印尼白蝦總關稅為 22.90%,越南為 22.84%(其中 23 家加工企業從 2026 年起將面臨 35.29% 的反傾銷稅)。
Coglitore 表示:“我認為這些國家(如印度、越南)也會開始利用厄瓜多爾的低關稅來做一些生意。”
他補充道:“過去四五年,厄瓜多爾的剝殼能力已經增長了很多,但仍不足以在短期內取代印度在美國市場上的巨大供應量。我們不可能馬上在厄瓜多爾完成這樣的替代。”
“不過還有一些選擇,比如我們現在把產品賣到越南進行再加工,然后再出口到美國;也可能賣到危地馬拉、斯里蘭卡等國家。”
其中,危地馬拉的關稅僅 10%,甚至比厄瓜多爾更低;斯里蘭卡則為 20%,也遠低于印度的 58.26%。
Coglitore 還指出,印度的加工企業也可能選擇進口厄瓜多爾的原料來滿足美國合同,從而降低平均成本:“我認為會有一些生意這樣操作。一些印度廠商可能會進口厄瓜多爾白蝦,進行剝殼加工,再出口到美國。即便產品是在第三國剝殼的,它依舊適用厄瓜多爾的關稅,因為關稅是根據原料來源國確定的,只要是原料蝦或剝殼蝦就行。如果是在原產國進一步加工,比如烹飪,那就會按照更高的稅率征收。”
貿易數據也支持了這一趨勢:今年以來,厄瓜多爾對白蝦再加工目的地(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的出口量均有所增長。
厄瓜多爾加大剝殼及增值產品投資
Coglitore 表示,Omarsa 以及其他厄瓜多爾企業正加大投資,提升剝殼能力,并擴展裹粉、熟制和腌制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產能。厄瓜多爾的目標是將出口中國的比例降至約 50%,并增加銷往歐洲、北美和中東等市場的份額。
“我們正努力大幅擴展剝殼產能,這是加工廠必須進行的下一步投資。我們已經訂購了一些 IQF(單體速凍)設備和剝殼機,它們正在運送過程中。”他說。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厄瓜多爾的 帶頭白蝦(head-on)與去頭白蝦(headless)價格逐漸趨同:帶頭產品價格下跌,而去頭產品價格上漲。
“現在帶頭和去頭蝦的價格幾乎處在同一水平,不再存在帶頭蝦的價格溢價。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優勢,因為這讓我們在剝殼和增值產品市場上更具盈利性和競爭力。”Coglitore 說。
他補充說:“過去,我們的去頭或剝殼原料成本一直高于印度或其他競爭對手。但現在價格幾乎相同——不論是帶頭還是去頭,一切價格都在同一水平。”
這種變化反映了增值市場的發展:去頭原料可以廣泛用于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從而推動了這一市場的利潤空間。



